DOO http://www.doo-yyds.com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劳务市场吗? 很多人应该都没见过,包括她姐。 但前两天,她姐在一个博主@李娃娃的视频里,看到了这个一直被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忽视的角落。 凌晨四点的劳务市场,是一幅你我都不曾想象的景象—— 这里挤满了来找工作的农民工。 他们骑着破旧的电瓶车,拿着包子或馒头,披着月色,早早就来到了这里。 他们中的大部分,没什么文化,更没什么人脉。 能出卖的,只有傍身的技术,和一把子力气。 要的也不多,只求能在这里找到一家老小糊口的生计。 但凌晨五点,人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 他们背着干活的工具,四处张望踅摸,不敢有一丝丝松懈。 一个老板过来,就有一群人扑了上去。 而挤不上去的人,就只能干着急。 扑上去的人也不见得能谋得这几日的生计。 劳务市场每天会聚集几百个人,但只有一半的人,有工可开。 而另一半,多说时候就只能是满怀期待地扑上去,再手足无措地退回来。 看到这样的场景,她姐一时间和拍下视频的博主一样,五味杂陈。 原来,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这么一群人每天是如此拼命努力地生活。 前段时间爆火的一个视频里,我还看到这样一位老人。 他来自农村,每天吃一顿饭,手里攥着白糖,只为了头晕时能救急活命。 但老人依然在城市里徘徊,只为找一份工。 他不能走,也不敢走。 离开,身无分文;留下,无以为家。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 前段时间,各地先后出台了60岁以上农民工清退政策。 这意味着,他们中的很多人,即将从他们挥洒过汗水的繁华都市消失。 政策用意当然可以理解,很多人年纪大了,反应也慢了。一旦出事,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无可挽回的、致命的打击。 但,她姐今天还是想为他们说句话—— 若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一把年纪还到处奔波? 染白发、睡天桥,他们只想挣口吃饭钱 手里攥着一把白糖,徘徊在城市中的老人,真实情况远比很多人想象得还要难。 视频中的他,因为常年务工,身形佝偻、皮肤黝黑,脸上也爬满了褶皱。 他在空无一人的街道,来来回回地走着,焦急又茫然。 老人从农村来城里打工,但到了才发现,这里已经没有工可以打。 疫情期间,整个城市宕机,原本开工的工作延期了。 仅有的机会,被更年轻的工人抢走了。 因为同样的价钱,年轻人比他更灵活、更好用。 他只能无措地看着赚钱的机会,从自己眼前流走。 曾经,他也是这些年轻劳力中的一员。 但现在他老了,这个一砖一瓦建造的城市,却没有一个位置留给他。 进城的时候他带了几百块,如今已经所剩无几。 工作可能明天就有,也可能不会有。 但他能做的,只有每天在茫然中等待。 他一天只吃一顿饭,白天就一遍遍地在街头徘徊,晚上就睡在天桥底下。 那个脏乱到人们不愿驻足的地方,是在他在这个城市唯一可以落脚的地方。 在写字楼里工作、光鲜亮丽的白领们很难理解。 很难理解他的全部家当,竟然只有被子和牙刷。 更难理解为什么宁愿睡在天桥底下也不愿意回家。 但,如果有得选,谁不想在家一日三餐衣食无忧? 但流浪在城市的老人,没得选。 媳妇在老家种地,一年收成只有了了,一大家子都得靠他养。 为了养活一家人,他宁愿自己吃苦受冻,吃几块钱买的、看不到多少主食的汤面,也要在城市里赌一个希望。 拍下老人现状的博主不忍心,想塞给他两百块钱。 但即便已经食不果腹,老人还是拒绝了。 他说只要自己干得动,就要靠自己的手挣钱。 而视频中的老人,还只是万千农民工的缩影之一。 比他年纪更大的,面临着更艰难的情况。 从今年3月起,全国多地实施清退超龄农民工政策,许多农民工只能被迫返乡。 图源:新浪微博 曾经,他们背着沉重的蛇皮袋子,告别妻子、远离故乡、买张站票,就风尘仆仆地赶到陌生的城市。 他们吃最便宜的方便面,住在天桥下熬了一天又一天。 然而一纸官文,轻而易举地断了他们的路。 有些农民工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被突然辞退。 上一顿饭吃完,下一顿就没了着落,他们慌乱、茫然,在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来回徘徊。 图源:新浪微博 在北京的六里桥,每天上午10点都聚集着一群等待开工的老人。 为了能开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 有的老人买来几块钱的染发剂,悄悄找个无人角落,把白发染黑。 他们对着包工头争抢着叫喊,“求求你要我吧,我能干,我还年轻”。 可惜,资本不讲人情。 总有更年轻的工人被挑选带走,只剩他们孤苦地吹着寒风。 他们就像是生锈的螺丝,曾经因为廉价坚实,被牢牢钉在城市机器上。 他们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承受了几十年的重压。 结果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在他们的脊背上疯狂拔高。 而他们自己却因为衰老而变形,进而被毫不留情地抛弃。 一旦没被选中,徘徊在劳务市场的老人们,就只能攥着馒头,在这里整天守候。 午夜降临,因为没有开工,他们舍不得吃一顿热饭,只能垂着头,默默走回住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 2020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8560万人。 在疫情还没有到来的2019年,这一群体超过了2.9亿,直逼3亿,其中50岁以上的占26.4%。 而现在“清退令”下,这近8千万的农民工,吃不起饭,掀不开锅。 他们曾经背朝黄土,用粗糙的手,一砖一瓦建造了城市。 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有他们的汗水。 可这里,又没有一寸土地,是他们的容身之所。 农民工,比你想象得脆弱 2021年10月12日清晨。 城市中大部分的年轻人尚未醒来,四位老人就已经登上了天津4号线的地铁。 他们中,最年轻的56岁,最年长的已经72岁了。 路途的终点是他们开工的地方,刚刚建成的地铁管道。 因为年龄的关系,管道修建的时候,他们没抢上建筑工的工作。 被剩下的他们只能做做清理工,一天赚160元钱,但他们却开心极了。 因为如果不是这份工作,他们只能做一天80元的环卫工。 然而谁也没想到,10月12日是他们最后一天开工了。 当天的下午,他们正在弯腰清扫,突然头顶传来了一声巨响。 出事了! 一瞬间沙石俱下,年轻的工人见形势不妙,飞快地跑到了一边,却忘了叫住这四位行动迟缓的老人。 前后不过几秒,他们就被轰然倒塌的石墙砸中,永远地埋在了底下。 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只找苦命人。 四位老人在劳苦中度过了艰难的一生,又因为突如其来的事故长眠于此。 将来,无数年轻人将搭乘这趟地铁,他们朝气蓬勃,拥有美好的未来。 而这几位老人的付出和结局,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在意。 2018年,上海全年建筑行业安全生产事故造成死亡的人员中,超过60岁的占15%,而不超过30岁的从业者,却仅仅占1%。 这就是他们的困局,明明做着世上最危险的工作,却根本没有任何保障。 他们的每一碗饭,都有可能是搏上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碗。 而疫情,无疑促进了这种悲剧的不断发生。 上海疫情之下,这座陌生城市无数的农民工宛若困兽。 一位农民工刚刚参与建造方舱,满是灰尘的脸上,被汗水犁出一道道沟壑。 然而方舱刚建好,他就要流离失所。 因为这片工地,就是他在上海的家。 医院投入使用,无数病人终于有了落脚之地。 他却只能像候鸟,漂泊在城市的角落,在街头风餐露宿。 他也不是没有想过回家,但返乡需要自行隔离,那是一大笔他根本负担不起的费用。 这里不属于他,家乡不欢迎他。 还有农民工被困在租住的宿舍楼,他们没有囤粮的习惯,也没有囤粮的资本。 家里仅剩的只有一些挂面,吃一顿少一顿。 老人捧着碗,嘴上说着不苦,眼泪却噼里啪啦地掉在碗里。 那碗面里,没有一片菜叶,白色的挂面几乎被煮到化。 而这样的食物他已经吃了整整20天。 几天没开工,加上菜价飞涨,温饱都成了问题,蔬菜更是奢侈。 没人知道他的结局是什么,但大家却看见了这样一位农民工。 因为2天没吃饭,他实在顶不住了,只能站在小区门口求救。 他一边哭一边苦苦地哀求,他说自己只是个“穷打工的”,让防控人员给他一口活命的饭吃。 然而防控人员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劝他离开。 求救无门,他只能落寞地转身离开。 看到这一幕,她姐一瞬间眼泪都要掉了下来。 他们曾经那么努力地想用“双手挣钱”,而这些勉强维持的尊严,竟然在当下被毫不留情地击得粉碎。 窘迫像小丑一样跳了出来,在他们面前大摇大摆。 然而他们做错了什么? 每天天不亮就开工,夜幕降临才回家,他们的辛劳足以让每一个年轻人汗颜。 他们没有选择贫穷,是贫穷选择了他们。 他们却并没有气馁,小心翼翼努力生存,为社会做贡献。 没想到,到头来他们依然成了现代社会的第一批牺牲品。 老年农民工的困境,本可以被解决 但在劳工市场上,长久以来其实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找年轻的不如找老的。 因为同样的工作,年老农民工都能干,而且要的钱更少。 而他们也往往比年轻人更好管,听话、不怕辛苦、很少怨言。 有时候为了讨好工头,他们不惜省下几天的饭钱,给他们买烟。 因为他们怕。 怕这本就难得的工作,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彻底失去。 靠自己的双手赚钱,明明是这么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他们的姿态却宛若乞讨。 个中原因,现实且残忍。 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曾解释: 北京的劳动力市场上,普工一天是300元,如果回村去做农业,一天能有30元吗? 农业对劳动力要素的回报,恐怕一天不超过30元。 图源:新浪微博 30元对于一个要养家的人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 而在城里工作,半个月就能赚到农村一年的收成,所以他们无论多苦,也要咬牙挺住。 种地赚得少,可如果加上养老金呢? 搜一下就知道,全国范围内农民养老金每月103元,一年下来的总额也只有一千出头。 图源:百度 有人说,“清退有什么不好,在工地上流汗流血,不如回家安度晚年”。 一年一千多的收入,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如何能被称之为“安度”。 我想起一个故事: 1700年前,有大臣奏报晋惠帝司马衷说,民间发生了饥荒,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挖草根,吃树皮,许多人活活饿死。 晋惠帝大为不解,冥思苦想后反问大臣: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既然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 如果能颐享天年,没人愿意登上几十层楼高的脚手架,在钢筋上冒险行走。 能子孙绕膝,没人想头顶烈日,背着100斤一包的水泥,一天就扛300多袋。 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可能就是压垮人的一座大山。 而如今,一纸清退令仿佛一座大山。 落下得实在太突然,没有给老年人们一丝防备。 时代在进化,而这批在大城市里挣命的农民工,似乎成为了大浪淘沙里,唯一被抛下的人。 但老人就该被时代和社会抛弃? 在老龄化同样严重的日本,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60岁以上的老人开出租车,商店、书店,到处都是白发苍苍的收银员。 我们的社会不该是一个只有年轻人能够生存的社会。 我们终有一天会老去,你我也终有成为弱者的那一天。 而我们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弱者也能好好生存的社会。 有自由,有保障,有尊严。 点个「在看」。 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她刊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