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信息港

用户登录

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

我的文章,让吉隆县贡当乡萌发了建设‘边境党性教育基地’的想法

2022-09-26/ 潜山信息港/ 查看: 214/ 评论: 10

摘要写在吉隆县贡当乡即将建设“边境党性教育基地”之时刘光福今年9月15日下午,我接受了王小玲战友加我微信的邀
午夜影院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wuyetv.cc

写在吉隆县贡当乡即将建设“边境党性教育基地”之时刘光福

今年9月15日下午,我接受了王小玲战友加我微信的邀请,接着她给我发来一条信息称:“你当年发表了一篇文章《1965,我们首批驻守吉隆,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被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贡当乡党委书记普琼收藏。他通过一位《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找到了我(王小玲女士),想通过我们了解贡当部队情况,乡党委拟定在原驻军部队遗址上建立‘边境党性教育基地’,需要寻找当年的一些资料…………能否通过你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和照片以及回忆录,支持乡党委建立‘边境党性教育基地’,也是对边防部队的一种纪念吧”。

随后通过王女士推荐普琼书记微信,于当夜加了普琼书记的微信后,与他闲聊几句礼节性的话,尔后普琼书记发来微信称:“习总书记讲过‘党建最亮的底色就是红色’,根据吉隆县委边境党建红色长廊建设思路,贡当乡党委立足区域位置优势、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工作。围绕辖区红色遗址遗迹和民风民俗、新旧对比、乡史文化等作为主题,努力打造‘边境党性教育基地’。一个地方无论其历史長短,往往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一部乡史,几多乡愁。贡当乡‘边境党性教育基地’,是记录贡当乡史沿革、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记忆、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我们初步规划几个板块而进行建设,其中重点是‘红色文化记忆’,主要反映当年驻军部队边境平叛斗争史。”“我们现在计划在原来的部队遗址全部恢复后作为‘边境党性教育基地’,主要展出当年边防战士守边固土的历史,目前就缺相关资料”。“您们都是我们的骄傲和榜样!是最敬佩的同志,看到现在这些遗址不敢想象当年您们受过的艰辛万苦啊!”

由于普琼书记忙于乡村防控疫情攻坚工作,有时因工作繁忙不能及时回复我的信息,为了便于双方各自的工作,普琼书记于9月18日将乡“党群办”主任达娃顿珠的微信号推荐给我,我与达娃顿珠主任建立了微信,这样双方就能获取各自所需要求征的信息及资料。通过几天来与达娃顿殊主任互相勾通,双方以问答的形式求征了相关内容,主任并发给我贡当及四个行政村驻地照片。现将我与达娃顿珠主任交谈情况概略叙述如下:

首先自我介绍:我于1972年12月从原四川省石柱县应征入伍,1973年3月31日抵达西藏军区步兵独立第十营(定日县長所925部队)。1974年春季原独立六团从吉隆沟移防至定日县長所(团部所在地)与西藏军区步兵独立第十营合编。我于当年7月调团特务连警侦排一班,排长庞启义、副排长贾瑞华;班长邓德奇(1973年入伍的有寇平德,张永坤等多名战友在警卫一、二班;三、四班为侦察班)。于1974年10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75年7月到日屋任排长,连长蔡绍斌,指导员汪振才。1977年到日屋联络站任副连职干事。1979年5月31日调岗巴营一连(丁嘎)任副指导员,6月12日上查果拉。随后在岗巴四连(宗山脚下)、昌龙(三连)、塔克逊(二连)、1986年底任岗巴营副营长,工作至1988年转业到原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四川省石柱县支行工作(1997年6月18日成立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石柱支行隶属重庆市分行),直到2012年9月正式退休。

我于2019年2月,依据杨纯刚、张胜利、马贵明等三位老同志提供的资料,写了题为“步履维艰边防队”的拙文,发给“雪域老兵吧”平台负责人茂戈老师。于2月27日“雪域老兵吧”以标题为“1965,我们首批驻守吉隆,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发表。普琼书记拟定恢复部队遗址的打算后,在网上看到我这篇文章并收藏,当时他只找到了这一篇文章就一直收藏。由此,引来本文开头王女士发给我的微信内容。

2、近几天来,我用手机微信与贡当乡“党群办”达娃顿珠主任以问答形式求征:关于贡当乡在原驻军地址建立“边境党性教育基地”,展示当年贡当部队卫国戍边、艰苦戍边以及军民共建鱼水情的老西藏精神。达主任回复:“……以汝村为示范点,然后推进其它村,建设的目的、内容都一样。贡当乡4个行政村都要建”。四个行政村分別是:(1)贡当行政村:由贡当,萨措、吉宁3个自然村形成。(2)康北行政村:由康北和昌麦2个自然村形成。(3)樟村行政村:由樟村和娘村2个自然村形成。(4)汝村行政村:由帕玛、玛达、宁村3个自然村形成。

3、今年年初以来,四个行政村的干部群众很支持乡党委修建“边境党性教育基地”。汝村党支部率领干部群众起早摸黑地施工,劳动热情高涨,目前汝村“边境党性教育基地”示范点房屋已经竣工,位置就在村中央。建修一栋,共8个房间,我们设计了红色记忆间,专门记录和展示当年驻军部队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故事,现在还未掛牌。”“边境党性教育基地”记载:村史溯源、发展情况、村内大事、新旧社会对比,其中包括汝村新旧对比;反映我解放军边境平叛斗争历史,汝村解放军连队及遗址上的故事等。汝村每家每户都自觉自愿捐献了有关物品。

4、今年以来,贡当乡政府在贡当原驻军遗址遗迹上,做了两件事:一是3月28日是西藏百万翻身农奴解放纪念日,贡当乡党委组织党员,步行到原驻军碉堡前,手执党旗,列队重温入党誓词,尔后端着习近平主席的像,在碉堡前拍摄了合影照。二是清明节,乡政府领导率领干部群众到原驻军为保卫边疆领土完整、为部队建设、保卫边疆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光荣献身的烈士墓地,缅怀烈士,为烈士扫墓。

5、我们找了很多关于贡当驻军资料都沒有找到,只有普琼书记收藏了我的那篇文章。我们所需要当年解放军相关资料(进住时间,离开时间)、物品(信件、被褥、军装、板凳桌椅样式)、工作生活情况、与当地群众交流交往情况,特别是巡逻、设伏、卫国戍边的一些典型故事以及人物姓名和图片等(笔者:捐赠物质资料可直接邮寄贡当乡人民政府,也可寄我处统一邮寄和整理。还有王小玲女士贵处均可)。

6、我曾经没有在原独立6团服过役,不知吉隆方向那里的山有多么高,河流咆哮湍急,山势有多么险恶,行路有多么艰难,生活有多么艰苦,伐木伐柴禾有多么辛苦,团骡马运输队给贡当送资质往返道路有多么险要,贡当方向地形地貌地物以及一营部(分)队编制情况一无所知,脑海一片空白。譬如:过去有的同志讲到一营驻贡当,营部下边是贡当村,后面安葬着长眠的烈士,上面有个大碉堡,讲述者讲得清楚明白,自己却无印象,这次看到贡当照片后,我就知道贡当的地形地貌了。过去有时凭着我去过的樟木沟、陈塘沟、亚东沟来写吉隆沟以及贡当方向各连队指战员行路艰难的程度,但多数内容都是以原独立6团同志讲述为主。

从我收集的资料显示:一是原162团从西藏昌都进驻日喀则吉隆县后,一营营部驻在贡当乡,一营所属的一连驻防娘村;二连驻防汝村;三连驻防果仁村(其中二排驻防贡当)。二是我1974年7月调入警侦排后时常听到排长、副排长与同年战友或者随团首长出差期间,他们都会说到贡当方向的各个连队是162团最艰苦的几个分队,有的同志边讲边摇头晃脑,他们都会讲到贡当方向指战员行路如何的艰难,背着被褥、燃料出差(用于夜宿途中岩洞睡觉,煮饭、烧水……),雪崩掩埋死人、大雪冻死冻伤人是常事;汝村是如何的封闭等。给我留下至今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现在移防到长所就象进了保险柜”,当时我不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原162团一营自1965年9月底从昌都方向移防至吉隆县,10月入驻贡当及娘村、汝村、果仁村到1974年3、4月移房前的8年多期间,全营指战员们虽然沒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应该在边境武装巡逻、雪地系着白布床单设伏,吃干盐黄豆伴雪的滋味至今印象沒有忘记吧;从荣哈至贡当、到果仁这条骡马道路上,还是到樟村途中有个地方叫“绝命路”,有的称“夺命路”,此处摔下多名战士,还有军马;至今我对此地路段都迷糊不清,还望熟悉此路的同志们再次讲述出来,修正我原来所写的拙文内容。三是骡马运输队给贡当驻军是送武器还是送物质返回途中夜宿鸽子洞,付金明、加措两名战士被冻死而外,骡马运输队常年往返于这条道路上应该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故事(鸽子洞地名,我求征达主任,他2019年6月去贡当工作;他又求征一位1994去贡当乡工作的同志,他两个都沒有听说过有鸽子洞这个地名)。四是三连1968以前驻在吉隆沟的扎村时,吉隆沟的原始森林发生火灾时,三连四排排长谢安南带领全排同志上山打火,谢在打火过程中,与炮班班长不幸牺身。从火场把谢安南、炮班班长的遗体背下山的同志应该慢慢回忆起当时情形(特别是炮班班长姓名有谁知道能讲出来),而且这个连队干部战士参加打火的同志应该知道一些情况。1968年5、6月份三连从吉隆扎村移防到果仁村(二排驻防贡当),谢排长牺牲后,四排缺排长,由田副排长负责该排工作(田副排长四川回族人)。五是1969年2月16日(农历大年三十),在修筑强拉山公路返回途中翻车至悬崖,轮胎朝天,车箱扣地,当场牺牲7人,轻重伤20多人……,有的同志应记忆犹新。六是在強拉山守物质的战士遭土匪袭击,只存活一名去报信的战士。七是162团的简历;吉隆、贡当方向因各种自然因素导致献身、致残的人物故事,靠你我他或者自己讲出来,当年守边的解放军不讲解放军的故事,去讲谁呢?不记录部(分)队的故事,去记录谁呢?譬如:我在汝村每天打柴禾500斤。我与某某在某连修水渠,石头从山上滚下来把谁砸伤了,砸死了,埋在什么地方;我在某村连队某排任过班长和副班长,煮过饭;巡逻某山口脚板上打过血泡……,162团机关出差到贡当方向去的同志应有行走、生活的体验等等故事,只要你三言两语地讲出来都值得称赞、敬佩,並非要长篇大作,我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人而己。话往回说,人各有志,各有生存方式,各有迎朝霞,送夕阳的人生乐趣,各有人生观念面对生活。

曾经在162团、贡当一营的全体指战员们,当年您们把青春韶华无私奉献给了吉隆县、贡当乡所属的村寨、边境线上,格牙山口等。君看贡当那座经历几十年日晒雨淋、风吹雨打冰雹砸、敖斗霜雪的碉堡至今仍然挺立的碉堡,当年有多少战友在碉堡内外荷枪实弹站岗放哨?人去矗立望群山,重温誓词在心中。为此,请知情者把您经历的故事讲出来,可告慰长眠在贡当的烈士们;还可献给贡当乡党委、人民政府打造的“边境党性教育基地”;更喜原独立6团和1营的红色故事存藏于西藏吉隆县贡当乡“边境党性教育基地”,载入《红色文化记忆》里。何乐而不可为呢?

7、9月19日,有位老同志给我发来稿件写道:“光福老战友:晚上好!……我从看照片回忆:(1)感到贡当比我们在时有发展、有新的变化,乡里房屋多了,还修建了楼房,树也多了,但自然环境和条件所限;但可以看到在贡当乡党委、人民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干部群众的努力而取得的新面貌,我很感动和佩服。(2)贡当乡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及藏族乡親们对当年驻守边境的解放军的亲切感情始终沒有变,现在沒有驻军了,营地仍在,还保留在那里。乡党委还要组织党员去碉堡前进行入党宣誓纪念活动;清明节组织干部群众去烈士墓缅怀烈士、为烈士扫墓。当地群众真好呀,亲切呀,都是非常善良而有品德、有理想、重感情,知恩图报的好边民,向他(她)学习、致敬!(3)关于照片中群众说到山坡上有口水井是不是当年的泉水眼(需进一步考察)。我们在时吃的水是从营部向果仁方向的小道旁边开了一条小沟,从雪山上浸流下来的水流入沟里,又在营部土围墙脚下挖了一个进水小洞,顺着开挖的水沟一直流到营部伙房里和前门三连驻守贡当二排伙房,大家吃的都是雪山上浸流下来的这股水,水很清也很小。有时我们也在小沟里堵住一点,用来浇菜地。水太小的时候就到乡里与营部之间的水沟里挑水回来给五匹军马浸泡青稞和豌豆,或者洗衣服。(4)对碉堡保护得还挺好的。沒有看到我们在碉堡左面营部大门口去汝村方向山上用铁皮罐筒盒子摆的一个‘忠’字,估计沒有了……”

9月20日有位老同志给我发来稿件说:“光福战友:你好!……你发的有关贡当的照片,的确令人吃惊不小。贡当的确变好了,今非昔比!我原老想那些远在天际的地方,这辈子只能可想不可及了,只能留在记忆里了;可万万沒有想到今天的贡当被你展现在我的面前,重新激活了我过往的经历。……还有,贡当当地政府这些年轻同志的作为令人十分感动,使当年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和我们这些曾经在那里战斗过至今还活着的战友,都有一个共同的、亲切的家的感觉。我老楊同时对贡当乡的干部群众深表敬意和感谢!”在此,刘光福向这两位老同志致以军礼,深表谢意!

8、推心置腹地说,一是2022年9月16日,我看了王小玲女士1971年10月,西藏日喀则陆军第八医院的医疗宣传小分队的同志们与相关单位的同志一道骑着马匹,在冰天雪地里前行,两匹马匹驮运着用大麻袋装着的付金明、加措两具遗体照片……。二是看着贡当乡党委组织党员在碉堡前进行入党宣誓时,看着那一楼一底的碉堡与射孔时,突然把我带到日屋连队战士睡在碉堡二楼上的思绪(我睡过此碉堡二楼);在查果拉某号阵地上睡过碉堡地上摁背的体验。所以,我身有体会边防连队、哨所当年战士睡地堡、睡坑道、睡隐蔽部、睡碉堡入梦乡的艰难苦楚。三是贡当乡政府率领干部群众到贡当黄土坡坡上排成一字队形缅怀卫国戍边而长眠在那里的烈士们,烈士的亲人看见这張照片后,他们的心情会是什么感受?我看到这三张照片后,虽是古稀之年,我的心突然辛酸起来,双眼模糊……

贡当乡党委收集当年驻军相关资料和物品,是一件大好事,充实完善“边境党性教育基地”内容。当年军民共建边防铜墙铁壁,今朝藏汉民族同建教育基地。做到说有文字依据,看有物品展示。为此,我再三琢磨过去琢磨过来,还是执笔重新写此浅文告诉曾经在162团及贡当方向千千万万的全体指战员们,本着志愿的原则,献出您赤诚之爱心,为贡当乡党委、人民政府完善“边境党性教育基地”,讲出您曾经日夜守卫过的边境村寨、乡政府所在地,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军民鱼水深情红色故事,弘扬十八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并付诸于实践。

战友们,让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来支持贡当乡党委、乡政府这具有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和教育子孙后代有意义的举动;认真理解习近平主席讲过“党建最亮的底色就是红色”的内函及其深远的意义;讲好我们自己的红色故事,用实际行动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最后,我真诚感谢已经执笔书写、或者口述162团暨贡当一营所属部(分)队红色故事或者正在书写、准备口述以及捐赠照片的指战员们,向您们致敬!

感谢西藏日喀则市贡当乡党委、人民政府;贡当乡四个行政村的党支部、村委会的各级干部、人民群众至今沒有忘记当年卫国戍边的金珠玛米。在此,一并向您们学习!致敬!并祝您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扎西德勒!

(感谢对本文提出宝贵修改建议的几位同志)

附:捐赠物质以及资料地址: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贡当乡人民政府。

收件人:达娃顿珠。

联系电话:18184927222(微信同号);

也可联系作者我:15608399756,刘光福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刘光福:籍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972年12月入伍,在西藏日喀则边防服役16个春秋,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职干事,连政治指导员,驻岗巴县56206部队副部队长转业返渝。转业就职于重庆市石柱县建设银行支行至光荣退休。“青春无悔、赋闲怀旧”,律诗、随笔等“思念战友,追忆边防”的真情流露,被军地友人广泛称赞……

作者:刘光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